哲理散文
当前位置:主页 > 经典诗文 > 哲理散文 >

读文学史一得

关键词:读,文学史,一得,历史,总是,惊,人的,相似,之处,

日期:2020-01-03 21:42作者:
我要分享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相似之处常常就是规律。
所以要读历史,很重要的一方面,是为了指导今天的实践。所以要读文学史,很重要的一方面,是为了指导今天的文学实践。
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。秦文汉赋、唐诗宋词,唐代诗歌迄今为止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诗歌的高峰。唐历经290年,初唐有王、杨、卢、骆“四杰”,中唐有孟郊、贾岛、刘禹锡、柳宗元之秀,晚唐则有杜牧、李商隐、韦庄、司空图之风骚,自不待说更有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一代大家。以290年之长,诗人们生活的年代不尽相同。以风格来说,王勃、李白、杜甫、杜牧、李商隐的风格亦有差异,甚至是很大的差异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,他们的作品都传播并流传了。这是为什么?
再以后,元、明、清等朝代的文学中,诗与词都未占据最重要的地位。
到了近代,传播并流传的有戴望舒、徐志摩等人的作品。戴、徐等人,距唐、宋年代甚远,作品的风貌、语言差异更大,但其作品也都传播并流传了。这又是为什么?
如果一个个孤立看,诗人们尽多不同。如果“串”起来看,我们可以发现,他们有以下几点基本是相同的:第一,表现上的通俗易懂;第二,情感上的引发广泛共鸣;第三,内容上的蕴含丰富。我们不妨举例来说明:
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(初唐王勃)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,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”(中唐孟郊)
“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。”(晚唐李商隐)
王勃、孟郊、李商隐生活的年代不同,诗风不同,但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中,我们可以看到,他们确都具有通俗易懂、引发广泛共鸣、内蕴丰厚的特点,这样,我们大致就找出了一个带有规律性的东西。探寻这样一个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:如果说过去的诗歌大凡具备以上三个特点,便基本能得以传播并流传,那么今天的作品,是不是依然也是这样呢?